聚焦主题主线 坚持实干笃行——永昌县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永昌,因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上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频繁、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千百年来无数古老民族交相辉映,多元文化在这里互鉴共荣,共同谱写了民族融合的鸿篇巨制。近年来,永昌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这一总目标,坚持不懈强优势、补短板、增特色、育亮点,全面推动全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个强化”,凝聚合力抓创建。始终把民族工作和示范创建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靠实各方责任,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强化责任落实。坚决扛牢党管民族工作的政治责任,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创建领导小组会议6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党中央和省市委有关会议文件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全力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强化协调联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年度考核、巡察监督的重要内容,健全完善民族工作定期督查、年度报告等制度,研究制定创建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解,强化压力传导,着力构建严密高效的责任闭环,有效凝聚了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强化融合推进。坚持把创建工作与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嵌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文明创建、平安建设等各方面、各行业、各领域,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形成了全面动员、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力推进的工作格局,为高质量完成创建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出“三个重点”,以文化人铸同心。注重从深化内涵、丰富载体等方面多向发力,多方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走深走实。以活动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开展“百场万人”大宣讲活动11场次,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石榴籽杯”机关职工运动会、多民族大型篝火晚会等活动,创新开展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小板凳”宣讲等活动,着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日渐浓厚。以阵地为重心,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N”进活动,巩固提升北海子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城关镇天绣苑社区、焦家庄镇焦家庄村等互嵌式发展成效,打造各领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6处,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工作格局加速形成。以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县内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和历史文物资源,将县博物馆、焦家庄民俗博物馆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积极满足各族群众文化需求,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落实“三项计划”,互嵌共融促发展。坚持将“三项计划”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方面,全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民族团结进步“进学校”为抓手,依托“红领巾”宣讲团、“小红花”课堂等载体,举办汉字听写大赛、主题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25场次,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大力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系列活动,举办“石榴籽”杯中小学生球类运动会、“红领巾”城乡结对红色寻访等活动,构建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位一体教育体系,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找路径、拓渠道,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健全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和输入地沟通协作机制,双向服务、双向管理,及时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突出问题和合理需求。积极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不断拓宽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渠道空间。支持菜草畜龙头企业赴云贵川等地区开展招聘活动,开展就业资源对接服务活动48场次,吸纳各族群众来永务工,主动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子女就学等服务工作,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局面持续巩固。挖资源,塑亮点,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结合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依托红色美丽村庄、长城文化公园等文旅项目建设,精心谋划打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精品线路,对外讲好永昌民族故事、文旅故事,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
民族团结花盛开,砥砺前行谱新篇。下一步,永昌县聚焦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目标,在站位上再提高、措施上再细化,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永昌实践崭新篇章凝聚最广泛的共识、夯实最深厚的基础。
(来源:永昌县委统战部)